Board logo

標題: 讀書能力≠做事能力 [打印本頁]

作者: 呼叫伙伴    時間: 2013-4-4 09:26     標題: 讀書能力≠做事能力

洪蘭:讀書能力≠做事能力
台灣內閣成員學歷高,為世界之冠,但是執行力差,也是有目共睹。讀書能力,為何不等同做事能力?
我們常把讀書的能力和做事的能力混為一談,認為讀書讀不好,就沒有出息。其實這兩種能力,在本質上有很大的差別。
讀書識字有先天上的條件限制。有一種人很聰明,卻識字很慢,甚至不能辨識字。閱讀時眼睛會跳行,也有寫字上的困難,這就是「失讀症」(dyslexia)。政治家邱吉爾、李光耀皆為此症所苦,但都不損其偉大。
其他神經上的疾病,如妥瑞氏症,也有閱讀困難,但也都不礙患者成就一番事業。所以,對於讀書慢、開竅晚的孩子,我們動不動罵他笨、是豬,是非常不對的。這兩種能力,不能畫上等號。
台灣內閣成員學歷之高,為世界之冠,但是台灣內閣執行力之差,也是有目共睹。
教育的精神在使人類超越動物的本性,使天賦的能力得以發展出來。教育的做法,每個國家因其財政情況、或執政理念而有所不同。但此精神應該是放諸四海皆準。
學術上已有無數論文在談knowing that(知其然)和knowing how(知其所以然)的差別。我們在此只問,如何提昇國民的執行力。
我們必須區分出讀書能力(考試力),和獲得知識的能力(學習力)。因為前者僅是評量後者的方式之一,不是唯一、也不是最好的方式。
要有好的執行力,這個人必須知識廣、見聞多;同時他的知識必須是有組織的,使他能立即提取。重要的是,這個人須有預見未來的能力,而且能事先防範、未雨綢繆。
這個預見能力不用教,但必須靠經驗促發。對動物來說,凡是性命交關的事,一次就學會。其他的,只要眼睛看到,也自然就學會。因為,模仿這個最原始的學習機制──鏡像神經元,已經在人和猴子的大腦中找到了。
模仿的學習,就是有樣學樣。所以孟母要三遷,它本身是個內隱的學習,不用特別教,只要暴露在這個環境下,自然就會。
現在腦造影技術的精進,已經逐漸解開基因和環境互動之謎。環境竟然可以改變基因的展現,令科學家非常震驚。
最近發現,童年受虐會改變大腦中情緒調控的機制,使這孩子十五年後,容易有焦慮症、憂鬱症,甚至反社會的行為,更令我們對孩子的教養,不敢掉以輕心。
研究也顯示,父母對孩子的態度,決定了他的命運;而大人觀念的改變,是孩子成功的起點。
大人需把考試和做事能力分開(其實考試題目出的好壞,跟成績很有關係),也需了解成長和開竅需要時間,更要知道知識和經驗不能畫上等號。
二度空間和三度空間的學習,在大腦上動用到的區域不同。經驗是促使神經連接最好的方法,所以教學應該盡量鼓勵學生動手做。
人生苦短,我們無法經驗到世界上所有的東西,但可以透過閱讀,把別人的經驗內化為自己的。閱讀和經驗是培養執行力最好的方法,若再加上毅力,則攻無不克、事無不成了。(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)

洪蘭:會做人比腦袋好重要
面試時翹二郎腿,離開時不推回座椅。現在年輕人抱怨進不了研究所、找不到工作,但誰願意和粗俗無禮的人共事?
最近去替一個研究所作甄試委員,因為這個領域現在很紅,所以報考的人很多。問了一整天,結束後,所長很過意不去,因為公家給的車馬費只有兩千元。她就自掏腰包請我們吃飯。
用餐時,大家談起剛甄試過的學生,都頻頻搖頭,因為現在的學生坐沒坐相。有的坐下來,腿就翹起來了,甚至叉開來成八字形。只有少數學生腿有併攏,而且只有極少數的學生離開時,把椅子推回去。
所長很感慨地說,現在知識翻新得這麼快,兩年前的教科書已經沒有人用,五年前的就廢紙回收。科技日新月異,學生只要肯學,其實不必管他現在知識有多少,但人品不端,以後會令系所蒙羞。
席間有位教授說,他去某大學演講,回家後,一堆學生寫電子信來要投影片。原來,該課要寫報告。最簡單的方式,當然就是直接跟老師要投影片。有學生還特別註明「請務必回」,讓他哭笑不得。
話匣子一打開,每個人都有類似經驗,最普遍的就是「不具名」。也就是說,向老師請益,卻不告訴老師你是誰。這種信只好直接退回,因為我們不處理匿名信。
所長的先生說,他公司招考員工時,他一時興起,走進去看他的人事主任如何篩選新人。只見主任很客氣跟考生遞名片,那考生轉身看到他,便把手伸出來,大剌剌地問,「那你的呢?」
他吃了一驚,不能相信有人這麼魯莽。他說,在別人的地盤,人生地不熟,不可以擺出高姿態。看到陌生人,一定先探別人的底,不可先假設別人地位低。
他雖然是開玩笑地講,但是意思很明顯:你們大學教了什麼?怎麼教出這樣不知天高地厚、目空一切的學生來?
其實不只學生,整個社會的價值觀都出了問題。很多人把無禮當作性格,把邋遢當作時尚。其實,不注意衣著,蓬頭垢面,不修邊幅,不是豪邁,是不尊重別人的表現。粗俗也不是率直,是沒有品味。
一些描寫性器官的話,不可在廟堂上講。它不代表草根性,它只反映出沒教養。前警察大學的教務長黃富源說得好,率直是良好的品質,禮貌是永遠不變的價值。直來直往、不做作,很好,但是必須有禮貌,不然就是粗魯。
我們從小被教導,禮是規規矩矩的態度,義是正正當當的行為。當大家都守規矩,社會自然安定和睦。
現在新聞娛樂化,天天大幅報導藝人結婚、外遇緋聞,讓孩子誤以為這就是人生,行為就該這樣。
又因為這些無營養新聞,嚴重壓縮國際新聞和一些重要民生經濟議題,使學生沒有視野、無法判斷是非。念了很多書,卻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行為,給人家什麼樣的觀感。
當他們抱怨找不到工作時,能怪誰呢?誰願意和粗俗無禮又自大的人共事呢?教育是國家的根本,品德是做人的根本,切莫等閒視之。(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)

嬌生慣養指數測驗&學校不會教的十一件事
嬌生慣養指數測驗  你的孩子「自我」有多大?
以下每題若答「是」,各得一分。
1.孩子都自己起床,從不要你叫。
2.孩子每天起床整理好床舖,才出門。
3.你做什麼菜,孩子就吃什麼,不挑三揀四。
4.孩子除了負責自己房間的整潔,還洗全家的碗、廁所和衣服。
5.除非發高燒,否則你絕不允許孩子請病假。
6.除非交通十分不便,時間又晚,否則你不接送孩子。
7.孩子上班上學很少遲到。
8.孩子一定會幫你拎大包小包。
9.孩子出門,跟誰去、去哪裡、去做什麼,你都知道,而且回家從不超過規定的時間。
10.不論對方貴賤長幼,孩子待人都禮貌友善。
解答:請將分數加總:
8-10分:你的孩子是個自律、勤勉的人,必能成事。
6-8分:你的孩子品性良好,大致沒問題。
4-6分:你的孩子還算可以,如果能再把自我縮小一些會更好。
4分以下:你的孩子太過自我,需要磨練。
無論你的孩子是哪一等級,還有11件父母必?的事訓練孩子養成日常好習慣
學校不會教的十一件事
美國青少年教養權威,暢銷書作家賽克(Charles Sykes)在他的作著《孩子們在學校學不到的五十件事》中,列出十一件只能靠父母教的事,訓練孩子們幫助自己,避免成為一個目中無人、被寵壞的小鬼。
1.當過度膨脹自我,遇上現實生活,青少年就會說「這不公平」。但人生本來就不公平,習慣它吧!
2.這個世界並不像學校一樣會在乎你的自尊,它會希望你先有所成就,再自我感覺良好。
3.你不會一畢業就能年薪四萬美元,也不會立刻成為副總裁,你首先得穿上一件沒有名牌標籤的制服。
4.如果你覺得你的老師、父母很嚴格,等到你遇到你的老闆再說吧!
5.做低薪工作,並不會讓你失去尊嚴,另外一個形容低薪工作的字,叫做「機會」。
6.如果你把某件事搞砸了,不要怪你的父母,也不要抱怨,這是你的責任,要從錯誤中學習。
7.在你出生前,你的父母並不像現在一樣無趣。他們現在會這樣,是因為多年來要為你付學費、幫你洗衣、聽你講在學校有多酷。所以在對父母喋喋不休之前,還是先去打掃一下自己的房間吧!
8.你的學校也許不再分資優和劣等生,但現實生活仍然有。某些學校已不再當掉學生,會說過程和結果一樣重要,給你無數次機會找到正確答案,但現實生活完全不會。
9.現實生活不會分學期、沒有寒暑假,只會要你每天至少八小時。很少老闆有興趣幫你找到自我,甚至很少工作可以得到自我實現。
10.電視不是現實生活,人生的問題不會在三十分鐘內解決,更不會有廣告時段。
11.要善待能力不好的人,因為有一天,你可能會為一個這樣的人工作。
[attach]919[/attach]
作者: 淡影    時間: 2013-4-6 02:03


作者: 弦書碁    時間: 2013-4-6 12:02

書本是理論:執行能力是經驗:相輔相成:一個博士不見的勝過一個師父:現在有幾個小孩不是生活白癡~
作者: 呼叫伙伴    時間: 2013-4-8 21:14

3# 弦書碁
吳寶春,阿基師就是明證




歡迎光臨 Yes98歌唱聊天室論壇 (http://es98.net/bbs/) Powered by Discuz! 7.0.0